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国家疾控局、江门发布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今年的“五一”假期期间人员流动是比较大的,请问节后全国疫情形势如何?另外,根据研判,是否会出现聚集性疫情?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
(点击图片进入原文观看视频)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然较高。“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近期,我国新冠疫情的主要流行株有哪些?这些流行株的致病力和传播力有哪些特点?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
(点击图片进入原文观看视频)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构成也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从监测数据看,今年4月下旬,在输入病例当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已经达到了97.5%,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自今年2月份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XBB系列变异株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的流行株。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包括XBB变异株在内的正在流行的这些变异株,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我们将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确诊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变异株的监测工作,特别是重症、死亡病例和特殊人群的变异株的监测,会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的监测。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哨点医院、发热门诊,还有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开展疫情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风险信号,各地的疾控部门将会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边处置。此外,我们还会会同多部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切实回应社会的关切。在此,也呼吁大家要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看待疫情,既不要过于恐慌,也不麻痹大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前,我国对新冠仍实施“乙类乙管”的防控措施,随着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请问下一步防控等级是否会有相应的调整?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
(点击图片进入原文观看视频)
去年11月份以后,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工作基础等因素,我国相继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第十版防控方案等政策文件,并自2023年1月8日起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新冠疫情还未结束,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继续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的防控要求,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我们将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和防控工作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目的就是确保不出现规模性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交流的一些限制措施将会减少甚至消除,这是否会增加我国境外输入的风险呢?又需要采取哪些防控措施加以防范呢?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
(点击图片进入原文观看视频)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意味着新冠疫情作为全球卫生紧急状态已经结束,但新冠疫情还未结束,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仍然存在,国际交流限制措施的减少将促进中外人员流动,但可能会加快病毒的输入和传播。为降低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疫情监测分析。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落实好病毒变异、发热门诊、哨点医院、城市污水、社区监测等多渠道监测任务,做好医疗机构就诊情况的监测,持续开展发热诊室、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监测。及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和趋势研判,强化综合分析,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二是要做好外防输入。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的监测,规范地处置国外新型变异株可能造成的聚集性疫情,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造成我国疫情大幅反弹的风险。
三是要做好重点环节防控。要聚焦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单位的防控,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指导做好学生的晨午检和症状监测,严防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要指导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做好被照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降低疫情引入和传播的风险。同时要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主要是要不断提高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接种率,推进新冠病毒未感染人群和已感染但未完成基础免疫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持续补齐人群的免疫差距。
四是要做好宣传倡导。刚才各位专家也提到了,倡导公众继续保持三年以来形成的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及时就诊。
相关附件: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国家疾控局、江门发布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今年的“五一”假期期间人员流动是比较大的,请问节后全国疫情形势如何?另外,根据研判,是否会出现聚集性疫情?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
(点击图片进入原文观看视频)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然较高。“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近期,我国新冠疫情的主要流行株有哪些?这些流行株的致病力和传播力有哪些特点?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
(点击图片进入原文观看视频)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构成也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从监测数据看,今年4月下旬,在输入病例当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已经达到了97.5%,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自今年2月份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XBB系列变异株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的流行株。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包括XBB变异株在内的正在流行的这些变异株,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我们将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确诊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变异株的监测工作,特别是重症、死亡病例和特殊人群的变异株的监测,会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的监测。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哨点医院、发热门诊,还有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开展疫情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风险信号,各地的疾控部门将会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边处置。此外,我们还会会同多部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切实回应社会的关切。在此,也呼吁大家要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看待疫情,既不要过于恐慌,也不麻痹大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前,我国对新冠仍实施“乙类乙管”的防控措施,随着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请问下一步防控等级是否会有相应的调整?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
(点击图片进入原文观看视频)
去年11月份以后,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工作基础等因素,我国相继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第十版防控方案等政策文件,并自2023年1月8日起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新冠疫情还未结束,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继续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的防控要求,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我们将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和防控工作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目的就是确保不出现规模性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交流的一些限制措施将会减少甚至消除,这是否会增加我国境外输入的风险呢?又需要采取哪些防控措施加以防范呢?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
(点击图片进入原文观看视频)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意味着新冠疫情作为全球卫生紧急状态已经结束,但新冠疫情还未结束,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仍然存在,国际交流限制措施的减少将促进中外人员流动,但可能会加快病毒的输入和传播。为降低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疫情监测分析。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落实好病毒变异、发热门诊、哨点医院、城市污水、社区监测等多渠道监测任务,做好医疗机构就诊情况的监测,持续开展发热诊室、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监测。及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和趋势研判,强化综合分析,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二是要做好外防输入。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的监测,规范地处置国外新型变异株可能造成的聚集性疫情,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造成我国疫情大幅反弹的风险。
三是要做好重点环节防控。要聚焦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单位的防控,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指导做好学生的晨午检和症状监测,严防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要指导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做好被照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降低疫情引入和传播的风险。同时要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主要是要不断提高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接种率,推进新冠病毒未感染人群和已感染但未完成基础免疫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持续补齐人群的免疫差距。
四是要做好宣传倡导。刚才各位专家也提到了,倡导公众继续保持三年以来形成的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及时就诊。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