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附件:
开平县于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立县。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开平县令陈还主持编修第二部《开平县志》,始有“开平八景”之说。
“开平八景”中,与潭江有关的有三景,其一“赤水归帆”所处的水口位于潭江开平段的下游,自水口向西上溯约十五公里,即抵长沙,又有一景“长沙涌月”。1932年《开平县志》载:“长沙水,在城东三十五里,自交罗水南下至三合汛,东流至此,西汇赤坎水,南汇台山水,水势汪洋,达于梁边水,昔人题‘长沙涌月’为八景之一”。因水面宽阔,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平县志》又称之为“长沙海”。
长沙水,即苍江下游长沙段。苍江又称镇海水,发源于鹤山宅梧,向南流经苍城、沙塘,在交流渡转向东流,与潭江干流交汇,冲积形成滘堤洲、海心洲、祥龙洲(长龙洲)、长沙洲等较大的江心洲。
1932年《开平县志》记载的“长沙水”“长沙涌月”
清道光三年(1823年)《开平县志》地图(长沙局部)
长沙洲地形狭长,东西长约四公里,南北平均宽约一公里,故名“长沙”。早在七百年前的元代,梁姓、谭姓族人就相继从新会沙冈、龙塘(今均属开平水口)等地迁到这片沙洲上,筑堤造田,逐渐形成村落。明洪武年间,梁、谭两姓族人共同在长沙洲北岸建设墟市。因洲北水道不及洲南宽阔,明末时墟市迁往长沙洲西南。因南临潭江,水路交通便利,墟市逐渐发展成商埠,清初在此建长沙渡,渡船来往恩平、新宁、新会等地。清末,新宁县荻海埠、新昌埠相继建成,与开平县长沙埠成三足鼎立之势,故称“三埠”。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平乡土志》载:“墟市有长沙埠,在城东南三十五里,与新宁之新昌、荻海两埠对岸……皆邑中商务繁盛之区也……开平商埠以长沙、水口、赤坎三处为最著名,赤坎居上游,水口居下游,而长沙在其中央。埠皆濒海,交通利便,于地理上最占优胜。”1926年,长沙埠改建新马路,沿路建设骑楼,建成的街道(今长沙中路)建筑布局保存至今。
1930年的长沙埠
长沙埠新貌
旧时,长沙堤岸低矮,近岸多为低田,涨潮时水漫江堤,长沙墟市、村落就如浮在水中央。清道光三年(1823年)《开平县志》对“长沙涌月”有此描述:“河流至此,水面空阔,长沙一埠攒聚水心。月出之时,冰轮激浪而上,俄顷水天一色,遥观墟市,如浮仙岛蓬莱宫在水中央,真可比也”。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数百年后,月涌于长沙江上,旧时墟市已是新城,唯皓月当空与万家灯火至今不变。
今时“长沙涌月”
清代以“长沙涌月”为题的古诗:
水净纤氛山净烟,潮生顾兔气遥连。冰轮乍涌交南海,玉镜高悬岭外天。浩荡清波流不尽,光芒银汉照无边。粤中自昔垂金鉴,孤月臣心得并传。
——开平县令陈还
月从沧海出,飞上九霄中。宿雾千山敛,清辉万里同。金波浑似水,玉宇烛澄空。鉴澈光天下,蒸黎望不穷。
——东莞陈阿平
万家江店晚依微,碧落云销雾正稀。最爱蟾轮开远照,更怜贝阙满清辉。风来散漫金千点,潮定分明玉一围。自是鸣琴佳气象,游船载酒夜忘归。
——新会梁迪
水拖秋色绕军营,皓魄浮沉一派清。闲浸玉盘知浪静,寒翻金屑觉潮生。雪山半掩涛头险,宝镜新磨水面平。小立市桥江似洗,肯教疏眼放新晴。
——开平张庭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