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媒体对全国各地精准扶贫的典型做法进行了报道。其中,贵州省雷山县南猛村成立扶贫合作社,将该村50万产业扶贫资金以全村44户贫困户股金的形式注入合作社,并整合土地让种养能手成为农业带头人,其他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合作社,带领村民做大做强茶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典型作法。笔者认为,南猛村之所以脱贫有效,在于立足当地实情,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创新性成立农村基层经济组织,把扶贫款用在刀刃上,因此取得实效。在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南猛村立足当地、勇于创新的“精准扶贫”做法值得清远学习。 清远也是扶贫工作的先行地区,清远扶贫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轮“双到”扶贫基本上是大投入,属于输血型扶贫,但这种方法难以持续,会造成贫困村的依赖;第二轮“双到”扶贫是分析贫困原因基础上,探索输血型和造血型结合的扶贫方式,比前一阶段更有针对性。然而,农村实际千差万别,“造血型”扶贫并没有现成的成功路径可以借鉴,因此,只有立足各地实际的“精准扶贫”才是脱贫的关键。笔者认为,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将扶贫的落脚点落到贫困村小组、贫困户等这些农村贫困的“细胞”上,把准病根、对症施药、精准施策,才能“精准脱贫”。 首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调动村民的原创性和积极性。目前,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没有充分征求贫困户的意见,导致贫困户参与程度不高,对扶贫工作认可度不高,扶贫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目前清远农村村小组一级广泛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精准扶贫”可与村民理事会深度对接,对于怎样脱贫,充分发挥村民的原创性,凝聚村民的共识。 其次是需要优秀的村级“带头人”。“精准扶贫”的细胞在村、户,因此,村级“带头人”十分重要。而目前,清远村小组带头人普遍存在年龄大、知识水平不高的不足,选派一批能力强、知识水平高、懂基层的年轻干部驻到农村一线,担当村级带头人,带领贫困村“精准脱贫”十分关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