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广东省森林面积1.43亿亩,森林覆盖率53.03%,这份丰厚的“绿色家底”是助推践行大食物观的坚实基础。 广东河源龙川县的油茶果在大山深处为村民撑起“致富伞”;梅州地区的“小蘑菇”也在努力敲响林下经济的“振兴门”;肇庆德庆用巴戟闯出了一条“健康路”……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让各类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能拓宽群众的粮食来源,又为身处南粤大地的父老乡亲规划出一条致富路。 助力乡村振兴,“油果果”成“香饽饽” 走进龙川县,绵延起伏的山峦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油茶林,一颗颗如鹌鹑蛋大小的油茶果,在雨滴的浸润下,显得油亮又饱满。 这种看似普通的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其榨出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端植物油的重要原材料,有“东方橄榄油”美誉。 河源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均适宜油茶种植,这里野生油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群落结构完整。目前,河源境内东源、和平、连平、龙川4个县均种有油茶,其中以龙川种植面积最大。 山茶油是油茶树籽经过压榨而成的“中国好粮油”。龙川古法榨油是一门古老民间手艺,经过代代口耳相传,堪称民间手工艺的“活化石”。每年霜降前5日,是龙川地区集中采摘油茶果的最佳时期,经过人工采摘、剥壳、晾晒、挑选后,油亮的茶籽放入油碾中,通过水车推动油碾快速旋转,一颗颗茶籽在石槽内被反复碾压成棕黑色的粉末,散发出阵阵植物芳香。碾压好的茶籽粉进行高温蒸煮,蒸煮好的茶籽粉趁热放入压饼机做成茶油饼,将茶饼放入木楔中,用油锤撞击压榨机挤压油饼,茶油就一滴滴地被榨出来。 为确保油茶品质,河源近年邀请省内外油茶权威专家、实操能手,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人才队伍;统一调拨苗木,确保良种壮苗使用率100%;同时积极培育油茶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林农、合作社投入油茶新造改造。 随着油茶基地发展和鲜果产量逐年提高,油茶加工、品牌建设等也日益成熟。“龙川山茶油”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和“绿油”“绿优原生”“上山打油”等20多个河源知名茶油品牌快速崛起,成功打入市场,并进驻中国林业产业特色区域林产品展销平台。 目前,河源正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林农以林地入股分红、扩大金融贷款等形式,引导林农、合作社积极投入油茶新造改造,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以省级现代农业(油茶)产业园为例,入股村民年度分享红利达12%。同时,产业园企业收购油茶种植户的油茶鲜果,保障了园区1500多户油茶种植户的收入。产业园还带动周边农户科技管理油茶20万亩以上,预计带动种植户5万户以上,每户年均增收3000-4000元。 珍馐走出深山,美味不可“菇”量 雨水丰沛的时节,走进梅州市平远县上举镇八社村的山林深处,村民正忙着种植菌棒。不远处,上一年成熟的紫灵芝长势喜人,菌盖中间呈紫褐色,外圈呈褐色,如花朵般“绽放”。 “灵芝的人工栽培源于广东。”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委员兼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微生物所”)研究员杨小兵介绍,1959年,省微生物所教授邓庄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株可人工栽培的灵芝。在此基础上,广东不断提高人工栽培灵芝水平,使得这种原本只在深山生长的食用菌在国内大范围种植推广。 包括灵芝在内,多数食用菌都是食物界的“营养担当”,作为食用和药食兼用的大型真菌,食用菌属微生物类。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相比,大部分食用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既丰富又均衡。“食用菌作为粮食的有效补充,完全可行。”杨小兵说。 “食用菌是一个亟待发掘的资源宝库。”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微生物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已证实可食用的品种有1200多种,其中人工栽培的不到10%,市面上常见的只有二三十种。目前,省微生物所正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野生菌和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已采集保藏菌种1万多株。 猴头菇、榆黄蘑、赤灵芝、平菇……近年来,食用菌在广东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珠三角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消费市场和外贸集散地之一,广东的无限极、粤微、林中宝等食用菌加工企业更是名声在外。这一来自大山的馈赠,正稳稳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一株“南方人参”,带来发展新机遇 盛夏时节,肇庆市德庆县青山如黛,绵延不绝,不时见到一片片巴戟地“倾躺”在海拔300米左右的苍翠山林中。 巴戟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属“四大南药”之一,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具有壮血气、强筋骨、袪风湿等功效。德庆是巴戟的道地产地,在900多年前就开始了巴戟栽培,历经近千年传承与发展,德庆巴戟已成为广东“土特产”,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 好山好水出好药。来自肇庆市高要区的巴戟采购商林富全说:“相比其他产区,德庆巴戟根大、肉厚、芯薄、多汁,是巴戟中的极品,受到药商青睐。” “目前德庆巴戟在全国知名度高,在业界有‘北有宁夏枸杞,南有德庆巴戟’的说法。”林富全说,眼下的德庆巴戟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它不仅作为药材,还作为温补食材被广泛运用,比如做成巴戟糕、巴戟酒、巴戟汤、巴戟糖等,受到越来越多国内药企的青睐。 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让德庆上下都对巴戟产业充满信心。“德庆巴戟不仅在医药界发挥显著‘功效’,对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也有着天然‘疗效’。”德庆县高良镇副镇长鲍子德说,巴戟种植一般4年可挖收,每亩平均产量约2500公斤,以目前市场价每公斤16元计算,亩收入可达4万元。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近些年来,德庆县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推进巴戟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民探索巴戟产业发展新路径,不断提高德庆巴戟核心竞争力,将德庆巴戟发展成为种植农户1.2万多户、面积5.98万亩(占全国90%以上)、年产值8.04亿元的富民兴村大产业。如今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正给德庆巴戟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一轮机遇。 绿美广东赋能林业经济,力争再上新台阶 林花、林药、林果、林禽、林蜂……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绿色、有机、环保、安全的林下产品正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强大的市场需求为林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22年11月,广东首批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名单出炉。名单显示,油茶、竹、中药材已成为广东林业特色产业的三大主力,广东现已形成以河源、梅州、韶关、肇庆、茂名等地油茶、竹、中药材为主的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林间种菜、菌、茶、花、药,林下养蜂、禽、鱼,林果、林木可采集并进行深加工,林中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第三产业,一座多元立体式绿色“金库”呼之欲出。 《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森林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 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将鼓励各地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和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以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林农和基地为基础的“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新型经营模式,提升林业产业综合效益,让澳门和记娱乐场,菠菜导航网:群体共享发展新成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奉献产业力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