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风吹行舟,花路入墟口
始建于清代咸丰六年的百合旧墟
在历史长河的洗刷下
仍然涤荡出别样的生机和韵味
百合墟位于澳门和记娱乐场,菠菜导航网:中部、潭江上游北岸,距三埠23公里,始建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由旧墟(今墟之东)迁至今址,地处白沙水,蚬冈水、潭江水汇合处,因“百客往来,三水汇合”而得名,墟期为逢二、七日。百合墟水路可通30吨木帆船至赤坎,陆路在清朝时已有支干线而与赤坎等地相通。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设立敦伦书院和关帝庙等。
民国时期
两层楼房店铺逐步增加,墟内有水泥钢筋结构五层高的安定楼,百赤茅公路开通时有车站设在墟内,墟西北小街设有三层高的“南和北合”旅店,墟南江边建起水泥钢筋结构的梯级码头。
抗日战争期间
广东省立长沙师范、勷勤附中曾迁在此地办学,市场更兴盛一时。到1949年10月,全墟有商户60多户、200多人,有打铁、车衣、烧蚬壳灰等手工业。
20世纪50年代起
百合墟成为公社管委会和区(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墟镇建设逐步发展,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修建了马路,新建墟北一条防洪堤并设两个排涝站,修建、改建、扩建或新建公厕、供销社、粮管所、银行营业所、区公所办公楼、招待所等设施,拆关帝庙建成人民会堂,设立了百合初级中学(后改为公社中学),新建了卫生院等。
20世纪80年代后
通过拨款和华侨港澳同胞支持,先后兴建了侨联大厦、百合餐厅、侨梓楼、农业银行营业所大楼、综合性住宅商场大楼、百合中学教学大楼、树藻学校(小学)、自来水工程,形成新墟区,随后又在河边建筑石长堤238米沟通新旧城区的交通。开始进行有规划的建设,将旧城区建设为北面工衣商加工区、中部为商业服务区、南部为行政区,新城区建设为住宅区、商业区、农贸市场和娱乐区,旧墟东北面和新区东部连成文化区。
20世纪末
先后兴建了百合医院“名洽楼”、教师住宅楼、镇党校、中心幼儿园,修筑了百合长堤,铺设、更新水泥马路3条近1400米,架设了党校天桥,新建水厂河水净化池1个和大小花池70多个。
旧粮站
旧政府
墟内街道
侨联大厦
百合渡口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开平全县渡船有127 艘,其中来往境外的长河渡82艘,来往境内的长河渡45艘。当时,百合渡已经成为通往长沙、赤坎的长河渡之一,使用帆船作为交通工具。
现任百合圩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振富回忆道:“以前附近的华侨都是从百合渡口这边乘小帆船,坐到三埠港那边再换客轮前往港澳和国外。”
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合渡口仍是开平境内水上航线的环节之一。此后,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和水利建设的发展,开平各航线逐渐缩短;由于水源减少、河床水位下降的原因,百合渡口的使用率也逐渐降低。到了90年代,百合渡口改为货运码头。进入21世纪,百合渡口的货运吞吐量下降,最终于新世纪初年封箱填埋,从前水泥钢筋结构的梯级码头现仅可见一小部分。
百合渡口还与当地的“买水”风俗有关。根据老一辈人的说法,亲人去世办丧礼时,需要在渡口边花钱买一些河水,寓意类似于“买路钱”。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丧葬仪式逐渐简化,现在当地的年轻人已不甚了解“买水”这一丧葬风俗。
19世纪末一批棺柩经民船运回故里安葬(私人藏品)
现存百合渡口
先人码头
距离原百合渡口西南50米处,另有一个小码头,名为“先人”码头。十数块“万历石”从岸边修建到堤上的旧墟主街,离圩上的教堂约30米。
据老人回忆,不幸客死异乡的华侨,是由香港的民间慈善机构,如东华三院等,负责接收在外华侨的遗骸、骨灰,然后不定期地装箱运送回华侨祖籍地。这些华侨的遗骸、骨灰一层层地安放在大木箱中,随帆船运送回百合,在“先人”码头上岸,随后直接被运送至教堂进行超度仪式。
“先人”码头
百合堂
百合旧墟的教堂,又名百合堂,位于百合居民街4号,现已废弃。百合堂于1912年由黄晨光创办,资金来源一出自黄晨光的个人积蓄,二出自教徒的捐款。在民国时期负责接收客死异乡的华侨遗骸、骨灰。
百合旧墟教堂,又名百合堂
包公庙
现澳门和记娱乐场,菠菜导航网:百合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综合服务项目所在地,最初是一座包公庙,始建于清代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依托百合渡口,包公庙香火不辍。
圩上的老人回忆道,“不仅是百合圩的人,附近村的人也会来这里拜祭,乘客在渡口登船前或者下船后也会拜一拜。当年庙的占地面积一直延伸到现在的开平广播电视台百合站的位置,庙里供奉有一座菩萨,还有十二奶娘。”
到了1959年,包公庙被拆,在原址建起人民会堂,也叫百合礼堂、百合戏院。初建时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座位600个。1969年重建,建筑面积扩至1200平方米,座位增至940个。
原包公庙所在地,现为现澳门和记娱乐场,菠菜导航网:百合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综合服务项目
敦伦书院
紧邻着关帝庙原址东面的,是一幢二层建筑。门楣上挂着“百合小学”的匾额,原来“敦伦书院”的横匾被敲断弃置在书院两头的地上,敦伦书院四个大字历经时代的阵痛,一字被掩埋在夯墙之下、一字被遮蔽、一字不见踪迹、还剩一“院”字经风吹雨打仍可分辨。
圩上老人说,原来书院门口有两根与二楼屋顶齐平的大柱子。老人家用“辉煌”形容着从前的敦伦书院,映入眼帘的是虽已斑驳但仍令人眼前一亮的鹅黄色外墙。
忆往昔,清代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百合周、黄、胡、卢、徐、汤六姓创办敦伦书院。1941年,广东长沙师范学校为避战乱搬迁至百合圩,敦伦书院曾用作该校校舍。1952年,敦伦书院与绍宪书院合并,建立百合小学,为现百合镇中心小学前身……沧海桑田,岁月更迭,敦伦书院袭一身官黄,静默地矗立于潭江岸头。
原敦伦书院
百合中学
百合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8562平方米,建筑面积12353平方米,前身为解放前的“儒良学校”,一座水泥钢筋结构五层高的安定楼静静地伫立在校内一角。根据《开平碉楼历史》、民国《儒良学校建筑碉楼最后决议之章程布告》和《建筑炮楼招股及劝捐章程》,碉楼为儒良华侨为护学生防匪徒骚扰而捐助兴建的寄宿舍,于1923年筹得股金18000元双毫银兴建。1939年9月,抗战时期为避战乱,广东长沙师范学校在开平百合墟开设中学部,就读初高中生200余人。
1941年7月,广东长沙师范学校师范部由台山六槐迁至开平百合,与中学部合在一起,借安定楼、敦伦书院、百赤茅车站为校舍,师范部、中学部学生合计超过千人。1956年9月,创办百合镇初级中学。1969年9月筹办高中。
校友回忆道:“1971年百合中学的第一届高中生毕业,1980年最后一届高中生毕业,一共开办了10届。当年初高中都是两年制,后来又改为独立初中办学体制至今。”
百合中学76届高二(3)班毕业大合照
1979年5月13日,逐步全面恢复初中三年制,调整中学体制。百合中学改为初级中学;逐步实行联队办初中,逐步摘掉小学附设初中班帽子。1980年7月正式停办高中。1980年春,旅美华侨胡顺翕捐助港币50万元,兴建一幢顺翕教学楼。1997~1998年,香港同胞胡耀坤先后捐助港币300多万元兴建忠源纪念堂、忠源纪念楼、忠源科学楼、忠源教师楼、忠源教育楼及运动场。1994 年被评为江门市文明单位;2006年被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2009年12月,在江门市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估专家组评定为“优秀”等级。
百合中学、安定楼
结语
人来货往的百合渡口、规模宏大的包公庙、建制辉煌的敦伦书院,百合旧墟在历史长河中书写她的繁荣;百合中学书声朗朗、安定楼岿然矗立,如今的百合圩社区绽放出新时代的夺目光彩。
文章撰稿 | 九州十里文化旅游研究院 梁舒婷、关森元、
邱维玮、农梦诗
资料来源 | 《开平县志》《开平年鉴》《开平百科全书》
相关附件: